下背痛的原因多樣,可分為急性(如肌肉拉傷)與慢性(如關節炎、椎間盤突出),可能由姿勢不良、過度使用、外傷等引起。 若伴有腿部麻木、無力或排尿排便障礙,應警示為神經受壓迫,需立即就醫。 治療上需區分病因,包含藥物、復健、運動、局部注射等,並搭配日常生活姿勢調整,且注意避免長時間臥床。
常見成因
肌肉、筋膜問題:: 長時間姿勢不良、肌肉拉傷或痙攣,常在改變姿勢時誘發疼痛。
椎間盤問題:: 包括椎間盤突出或退化,可能壓迫神經,造成坐骨神經痛、麻或無力。
骨骼關節問題:: 如骨關節炎、脊椎滑脫、骨質疏鬆等。
脊椎結構問題:: 如脊椎側彎,可能與長期姿勢不良有關。
其他:: 除了骨骼、肌肉、神經,腹腔臟器(如腎結石、婦科問題)、腫瘤等也可能引起轉移痛。
應注意的「紅旗」警訊
排便排尿障礙:: 這是嚴重的神經壓迫警訊,需立即就醫。
麻或感覺異常:: 尤其是腿部麻、脹、痛或無力,可能表示神經受壓迫。
不明原因體重減輕、發燒:: 需警惕其他潛在疾病。
居家照護與預防
姿勢調整:: 避免久坐,保持下背部挺直,拿取物品時彎曲膝蓋下蹲。
適度活動:: 急性期可視情況調整活動,但長時間臥床可能使虛弱。
運動:: 規律運動,強化核心肌群有助於預防和改善下背痛。
睡眠姿勢:: 仰躺時腰部可適度支撐,側躺時盡量保持脊椎水平。
就醫時機與建議
尋求專業: 若疼痛持續或伴有「紅旗」警訊,應儘快尋求復健科、神經外科等專業醫師協助。
區分急性與慢性: 急性期以休息與緩解症狀為主,慢性期則需針對病因進行復健或治療。
治療方式: 醫師可能會建議藥物、物理治療、運動、針灸、甚至手術等。

2025 年 10 月 11 日 In 衛教天地